從土坯瓦房到寬敞的三居樓房、從步行到騎自行車再到高鐵飛機、從家門口的公園街巷到游覽祖國的大好河山……經(jīng)開區(qū)南定鎮(zhèn)76歲的王瑛琳老人,把半個多世紀的碎片化日常整理成一份30余萬字的“家庭檔案”。6月9日國際檔案日來臨之際,王瑛琳向記者深情講述了這份有著獨家記憶的“家庭檔案”,一個普通家庭的生活變化、一個時代的歲月變遷清晰呈現(xiàn)。
“2009年農(nóng)歷六月初六,住了30多年的老家因舊村改造拆除。我站在廢墟上,眼淚止不住往下流……”老房拆遷的一幕幕,老人至今記憶猶新。也正是這次拆遷,讓老人提筆寫下了《家》這篇文章。
住房變遷是王瑛琳“家庭檔案”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1946年,王瑛琳出生在南定鎮(zhèn)崔軍村,一間西屋草房就是她當年的閨房。25歲時,王瑛琳嫁到了南定鎮(zhèn)馬莊村,婚房依舊是一間草房。“那個年代物資匱乏,能有個遮風(fēng)擋雨的住處就行,家里談不上陳列擺設(shè),能有些日常生活必需的用具就算好了。”王瑛琳說,即使在那樣的環(huán)境中,她和家人依然對未來充滿希望。
6年后的春天,一家人通過努力建起了土坯房。“寬敞明亮的大北屋,煥然一新的大門,一切都是新的。我的小女兒在這里出生,全家人在這度過了30多年的幸福生活。”
住房的不斷升級,是一個家庭奮斗的縮影。從一間草房到寬敞土坯房,直至1998年,王瑛琳一家的住房再次發(fā)生大變化。“1998年住進了福利房,這也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住樓房。”王瑛琳說,在這里,她最小的孩子出嫁。
“如今,我住著三室兩廳的房子,陽臺上擺滿了鮮花,我每天就在這里寫作,書籍陪伴著我度過晚年的時光。”“家庭檔案”中如是記載。
如果說住房變化是普通百姓家庭物質(zhì)生活越來越富足的重要體現(xiàn),那么,旅游就是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又一風(fēng)向標。
2001年,在教育戰(zhàn)線上奮斗了25年的王瑛琳退休了。家人為她籌劃起了退休后的生活——旅游。“我母親去過的地方比我都多,省內(nèi)省外,幾乎沒有她沒去過的地方。除了國內(nèi)游,母親還去過好多國家。”王瑛琳的小女兒說。
翻開“家庭檔案”中的《瑛琳詩存》,近郊踏青登山、游覽祖國名勝古跡、走出國門等與旅游相關(guān)的文章占了極大篇幅。老人說,年輕時為了生活打拼,從未停下腳步。年齡大了,就想著外出走走。
從最初坐汽車、火車旅游到后來坐高鐵、坐飛機……這些年,出游乘坐的交通工具也在發(fā)生改變。
“年輕那會兒幾乎都是靠走路、騎自行車,沒想到老了趕上了好生活。”老人說,出行方式不僅體現(xiàn)在遠游時乘坐交通工具的變化,與每天生活息息相關(guān)的交通工具也在改變。“2014年4月,89路公交車換成了新能源汽車,我專門趕在第一天去搭乘,寬敞明亮的新能源車安靜又穩(wěn)當。”
翻閱王瑛琳的“家庭檔案”,一頁一頁的文字中有光陰的故事,也有生活的溫度,既單獨成篇,又可合而為冊。
“堅持記錄這些生活中的小事,是想留住我們這個家族珍貴的記憶。”王瑛琳說。
這份沉甸甸的“家庭檔案”,傳遞著這個大家庭的溫暖與親情,更傳承著一個家族優(yōu)良的家訓(xùn)家風(fēng)。(記者 相國旗)